《老饕漫笔》:人间往事,笔底沧桑
我很喜欢读美食文,自己也曾经试着写过一些——比如那篇著名的“火锅鸡”。自己总结了一条美食文好看的基本准则:少写食物本身,多写故事。用故事中人物的反映,来衬托食物的美味,不需要使用大量形容词来渲染。
你可以试着观察一下自己感觉好看的美食文,比如说汪曾祺先生写土豆好吃,要放到他被下放到农村劳动的大背景中;比如说阿城写《棋王》,那条炖蛇要融合到故事背景中才显得鲜美无比。作者描写食物的时候,其实是惜墨如金的。
赵珩先生的这部美食文随笔集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它讲了许多作者经历过的旧事,用“美食”为线索把这些以前的旧日回忆串到了一起,像珠串一样熠熠生辉。尤其是作者写的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风物十分精妙,叫人向往。
作者出身名门世家,曾祖父就是清末的四川总督赵尔丰,曾经镇压保路运动的赵屠户。民国肇兴以后,赵尔丰被革命党处死,赵家也渐渐转到了文化界,虽然渐渐衰败,但也称得上瘦死骆驼。他的父亲长期担任中华书局的副总编,他自己也在温格后担任过燕山出版社的总编,所以人生大多数时间里都还维持着较为体面的生活。更因为跟很多民国名流是世交,所以吃过、见过、经历过,后来更作为戏曲专家走南闯北,比我们这些普通小民知道的人文典故多得多。
作为一个在北方长大的南方人,赵珩先生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饮食嗜好,凡是好吃的他基本都吃——除了葱花之外都可以接受。所以这本书里面,既讲了鸡鸭鱼肉海参鲍鱼,也讲了很多地方小吃以及老一辈比较排斥的西餐甚至“禾虫(沙蚕)”这些较为另类的美食。他还顺着美食这条线,讲了许多跟美食有关的人物,比如他们家的几代家厨,就写得情真意切,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不过他毕竟是一位解放前出生的老先生,一位略显迂腐的老一辈文人,很多观念跟我们熟悉的老人很相似,比如说相信野生的河鱼滋味鲜美,对规模化养殖的鸡鸭嗤之以鼻等等,吃东西必求“地道”和“原汁原味”等,不敢说这样不好,但还是觉得有一点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