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范文 文学评论写作究竟该怎么写?(15)
2022-03-15 来源:句子图
一部《雷雨》,道尽了家庭纠葛,暗含了阶级矛盾,掩藏着社会主题。而《雷雨》中那些纯真而善良的人物,也让我们印象深刻。浪漫又爱幻想的周冲、天真而又纯洁的四凤,同样的单纯、清澈,对未来热情憧憬,同样本是纯真自然的“菡萏”之花,在那个充满黑暗的世界,为闷热夏季增添一丝清凉,也为读者打开一扇窗。曹禺先生早已说过:“周冲只是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的一个春梦……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无论是浪漫爱幻想的周冲,还是善良单纯的四凤,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雷雨》的丰富多样性。正是这些纯真的人物的存在,反衬出戏剧人物独有的特色,也让人们为他们心疼,为他们沉思。
【篇四:《蛮师傅》】
本文试图从人物塑造、文本语言、结构推进三方面对文章的反讽艺术进行阐释。
一、“他者”视角的转化
在《蛮师傅》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叙述,通过文本中叙述者“我”的声音,将叙述铺展开来。作者采用“他者”视角,通过“我”的声音揭示出公路修建的不合理性,继而又通过与莫言的对话,揭示出作为“他者”的“我”在村民的眼里是“万能的读书人”。诚然读书人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都会的,对于修建公路“我”是一窍不通的,然而村里的人却都等着“我”一锤定音,通过两种视角的交叉叙述,作者很好的以“我”作为一种异质形象,并有意将“我”设置成一个貌似客观的叙述者,形成了反讽的语调,完成了人物塑造的第一层反讽。人物塑造的第二层反讽叙述的展开是随着“我”的态度的变化隐现出来的:由我对于修路建议的断然拒绝,演变为我附和着村众人也蛮干起来。萨特认为凝固的公众观念投射出的强大的“注视”,使被注视者非本真的姿态固化,它不容许人作为本真的、独立的、个别的意识而存在。在文本叙述中唯一的客观视角被抹杀,作为异质形象的“他者”——我,已经卸下了作者赋予的客观叙述者的职责,转向了主流声音的浪潮。这里完成了人物塑造的第层反讽语调的叙述。于是充满着无奈与悲悯的情怀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