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伯奢,这段公案孰是孰非?(2)
陈宫大吃一惊:“刚才我们是误杀他家人,这次又是为什么?”曹操解释说:“吕伯奢回到家里,看到自己家人被我们杀了,肯定会报官,不如杀死他灭口!”紧接着,曹操就说出了那句“奸雄宣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说,我老曹宁肯对不起别人,也不能给别人机会来对不起我!
《三国演义》这个故事讲得神完气足,十分符合作者要塑造的曹操形象,可以说是以事件塑造人物的精彩一笔。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很多人读完以后想知道的是,历史上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这样一个论题: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曹操的时代没有摄像头,没办法把纯粹不掺杂质的历史真相给我们看,我们只能从当时或者稍晚时代人的历史记载当中寻找证据。
记载三国史事最权威的资料,公认的当然是西晋官修的正史《三国志》。不过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本朝人写本朝事,而且写完还要给皇室看,所以难免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受到制约。就好像我们现在写一本民国相关的历史书,也要被严加审查一样,很多时候他不得不用点曲笔,有一些地方拿不准的时候,甚至不得不把史料删掉——比如说曹操杀吕伯奢事件,《三国志》就完全没提。
《三国志》成书以后,同一时代的很多史书就被人放弃,甚至亡佚了。幸好后来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裴松之的人,给它做了一个注释,把那些被陈寿舍弃的资料添加了进去。裴松之的注解非常详尽丰富,博采各家说法,所以同一件事情,往往都有很多种记录。就拿曹操杀吕伯奢事件来说,就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于王沈写的《魏书》,:“太祖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看到没有,我们家太祖是在遭到吕伯奢儿子的袭击之后,出于正当防卫才杀死几个人的!《三国演义》的说法完全是污蔑造谣!
王沈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面也出现过,就是出卖了魏朝皇帝曹髦,导致后者被司马昭弑杀的那个叛徒。这个人的人品不咋地,写的史书也被很多后人diss说“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可见他为了粉饰权贵,修改了不少历史记录。这段是不是也粉饰过呢?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西晋人郭颁写的《魏晋世语》,这里面的说法就有点微妙了:“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夜杀八人而去。”这里面就不再是“正当防卫”了,而是曹操在强烈的怀疑和恐惧情绪支配之下,杀人逃走。那么曹操的怀疑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也不知道。
《三国演义》这个故事讲得神完气足,十分符合作者要塑造的曹操形象,可以说是以事件塑造人物的精彩一笔。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很多人读完以后想知道的是,历史上曹操真的杀过吕伯奢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这样一个论题: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曹操的时代没有摄像头,没办法把纯粹不掺杂质的历史真相给我们看,我们只能从当时或者稍晚时代人的历史记载当中寻找证据。
记载三国史事最权威的资料,公认的当然是西晋官修的正史《三国志》。不过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本朝人写本朝事,而且写完还要给皇室看,所以难免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受到制约。就好像我们现在写一本民国相关的历史书,也要被严加审查一样,很多时候他不得不用点曲笔,有一些地方拿不准的时候,甚至不得不把史料删掉——比如说曹操杀吕伯奢事件,《三国志》就完全没提。
《三国志》成书以后,同一时代的很多史书就被人放弃,甚至亡佚了。幸好后来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裴松之的人,给它做了一个注释,把那些被陈寿舍弃的资料添加了进去。裴松之的注解非常详尽丰富,博采各家说法,所以同一件事情,往往都有很多种记录。就拿曹操杀吕伯奢事件来说,就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于王沈写的《魏书》,:“太祖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看到没有,我们家太祖是在遭到吕伯奢儿子的袭击之后,出于正当防卫才杀死几个人的!《三国演义》的说法完全是污蔑造谣!
王沈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面也出现过,就是出卖了魏朝皇帝曹髦,导致后者被司马昭弑杀的那个叛徒。这个人的人品不咋地,写的史书也被很多后人diss说“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可见他为了粉饰权贵,修改了不少历史记录。这段是不是也粉饰过呢?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西晋人郭颁写的《魏晋世语》,这里面的说法就有点微妙了:“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夜杀八人而去。”这里面就不再是“正当防卫”了,而是曹操在强烈的怀疑和恐惧情绪支配之下,杀人逃走。那么曹操的怀疑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