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大明王朝的“繁荣性坍塌”
以往我也读过很多关于明朝历史的书,其中既有通俗有趣的《明朝那些事儿》,也有带点学术意味的《万历十五年》,但是这些作品视角所关注的,大都是历史上那些光彩照人的“名角儿”,那些历史传记中能找到名字的精英。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固然精彩,但是如果以为历史只有一台台名人唱的大戏,那你就错失了更加生动有趣的故事群落,就像只看到最高大的几株树木,却忽视了葱茏而广袤的浩瀚森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马伯庸的新作《显微镜下的大明》。在这本书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大明王朝基层社会中的芸芸众生,用六个根据明代真实档案资料写作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两百多年前普通老百姓们生活的一角,展露出最鲜活又最动人的人间往事。
前面的三个故事都发生在南直隶下辖富庶而文明的徽州府,时间跨度大致是从嘉靖初年到万历末年,正是大明中期江山稳固的时代。某种意义上讲,三个故事故事中的徽州府就是大明王朝这尊巨人身上最为典型的“细胞切片”。三个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从没有文凭的小文人,到没什么势力的普通富农,最高不过是史册上只有一个名字的路人甲知府、县令。在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让人热血沸腾的金戈铁马,也没有险象环生的朝堂争斗,但就是这一连串发生在徽州的“琐碎”故事,却彻底暴露出了大明王朝脆弱的基层统治能力,为其几十年后的轰然倒塌埋下了伏笔。我们读懂了这三个故事中蕴含的基层治理逻辑,也就搞懂了整个国家政权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