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大明王朝的“繁荣性坍塌”(2)
对一个基层政权来说,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大致上有以下几方面:保持治安稳定、规范执法、征收赋税、弘扬文教等等。《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前三个故事便围绕着这几个核心任务展开。第一个故事“丝绢案”,讲的是徽州府各县关于一桩赋税旷日持久的扯皮,第二个故事“婺源龙脉保卫战”,讲的是县一级政权和普通百姓们猫抓老鼠般的争斗,而第三个故事“杨干院律政风云”则讲的是明朝的基层司法体制。
这三个故事环环相扣,由表及里,彻底暴露出了明朝最核心的问题:基层治理上的混乱和失序。这种失序发生在州府与县城之间,如“丝绢案”中,徽州府分裂成了歙县和其它5个县的两大阵营互相攻讦,作为上级的知府却对愈演愈烈的属县矛盾毫无办法。
这种失序也发生在官府和普通百姓之间,“婺源龙脉保卫战”中,本来已经形成了法规政策的山岭保护计划,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推行下去,甚至已经形成了固定制度的优良措施,也会随着时间消磨而逐渐失效。
这种失序更发生在人与法律之间,“杨干院律政风云”中,一个小小的僧人“都纲”都能花样百出地玩弄法律于股掌之上。贪赃枉法、胡乱判案甚至草菅人命,在这个案子中,一系列的法律漏洞都暴露无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案件的解决,靠的居然是嘉靖皇帝的小小私心,这实在是法律的尴尬。
不管是财赋、法律还是治安,归根到底是基层治理的问题。作者在做完充分的铺垫之后,顺利成章地引入了第四个故事,也是本书中最具历史沧桑的一段故事:黄册档案库的兴衰。所谓“黄册”,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一种人口登记簿,其中对全国的人口按所从事职业进行详细的造册登记,包括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等。在朱元璋的如意算盘中,凭借每隔10年更新一次的黄册,大明朝廷就能准确知道每一户百姓的生活状况,不管是征收赋税还是徭役都不再是难题。
朱元璋把黄册档案库看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建立了一系列铁腕督造、查验和维护制度,让“黄册”成为了天下臣民心目中最为神秘而权威的数据库。然而随着时光的侵蚀,原本坚硬如铁的黄册管理制度也慢慢崩解出一道道裂口,长出一片片锈痕,在大明王朝灭亡之前百年就已经彻底失去了效用。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一朱元璋精心设计的制度,变得朽烂不堪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也就是那些乡绅富户们并不愿意看到朝廷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民政资料。只有当数据不透明,一团糊涂的时候,他们才方便从中牟利。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利用户籍制度漏洞牟利的方法,总之就是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朱元璋施展铁腕统治的时候,他们不敢造次,等到后来朝廷重视程度稍差,这些“江湖好汉们”便肆无忌惮地拖延瞒报甚至故意破坏,最后把黄册变成了废纸。
这三个故事环环相扣,由表及里,彻底暴露出了明朝最核心的问题:基层治理上的混乱和失序。这种失序发生在州府与县城之间,如“丝绢案”中,徽州府分裂成了歙县和其它5个县的两大阵营互相攻讦,作为上级的知府却对愈演愈烈的属县矛盾毫无办法。
这种失序也发生在官府和普通百姓之间,“婺源龙脉保卫战”中,本来已经形成了法规政策的山岭保护计划,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推行下去,甚至已经形成了固定制度的优良措施,也会随着时间消磨而逐渐失效。
这种失序更发生在人与法律之间,“杨干院律政风云”中,一个小小的僧人“都纲”都能花样百出地玩弄法律于股掌之上。贪赃枉法、胡乱判案甚至草菅人命,在这个案子中,一系列的法律漏洞都暴露无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案件的解决,靠的居然是嘉靖皇帝的小小私心,这实在是法律的尴尬。
不管是财赋、法律还是治安,归根到底是基层治理的问题。作者在做完充分的铺垫之后,顺利成章地引入了第四个故事,也是本书中最具历史沧桑的一段故事:黄册档案库的兴衰。所谓“黄册”,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一种人口登记簿,其中对全国的人口按所从事职业进行详细的造册登记,包括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等。在朱元璋的如意算盘中,凭借每隔10年更新一次的黄册,大明朝廷就能准确知道每一户百姓的生活状况,不管是征收赋税还是徭役都不再是难题。
朱元璋把黄册档案库看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建立了一系列铁腕督造、查验和维护制度,让“黄册”成为了天下臣民心目中最为神秘而权威的数据库。然而随着时光的侵蚀,原本坚硬如铁的黄册管理制度也慢慢崩解出一道道裂口,长出一片片锈痕,在大明王朝灭亡之前百年就已经彻底失去了效用。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一朱元璋精心设计的制度,变得朽烂不堪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也就是那些乡绅富户们并不愿意看到朝廷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民政资料。只有当数据不透明,一团糊涂的时候,他们才方便从中牟利。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利用户籍制度漏洞牟利的方法,总之就是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朱元璋施展铁腕统治的时候,他们不敢造次,等到后来朝廷重视程度稍差,这些“江湖好汉们”便肆无忌惮地拖延瞒报甚至故意破坏,最后把黄册变成了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