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中影《大象席地而坐》/胡波(3)
他们都在自己的情境里自顾不暇,自己的苦自己担着,没法找谁分担,连停下来狗血的空隙都没有,就在不停的处理。人人都不是坏人,却必须做一些事,去选择性的解决眼前困境。从结果来看就是底层倾轧。 这位年轻导演的离去令人惋惜,有人说他想得太多,说影片有中二式的无病呻吟。想太多对于一个表达者从来都不成为问题,幸运的是,他还把想的基本都表达出来了。我国电影行业目前短缺“想太多”,大多数人都想得太少。这其实是一个小格局电影,没有宏大叙事,不是大城市光鲜亮丽也不是偏远农村贫穷落后,一个小城市,几个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日常的生活,我们却能找到投射感,并泪流满面。丧文化如此流行,用“无病呻吟”来概括就太粗暴和逃避了,他算是比较贴近的去表现了“病”在何处。唯一不妙的是,想太多对个人是有伤害的,如果不足以消解它,甚至采取一些略轻巧的态度去逃避它,可能会被它的重量压垮。
我们在逃往二次元、游戏、追星、远方的枪声的同时,看一眼这样的电影,就能记起,这是我们实实在在面对的压力和困苦,对梦想的聆听才落在了一块足以伫立的土地上。原来我们是这样的普通人。 不知道现在这个版本是不是导演的最终剪辑。 结构是散文式的,在家尚可。但作为影院上映,除非快节奏扣人心弦,否则很难连续近四个小时把观众留在座位上。 有一些没有必要、没太多内容、可剪短的长镜头。举例奶奶家:韦布敲门没人应,走到后窗去拿钥匙,一个往后走和在后窗拿到的镜头足够,不需要中间镜头;韦布走到床头被遮挡,也许他实际是需要这么长时间去反应,这里也需要留白,但对于无法探头探脑的观众还是太长了;然后在门口的抽屉里取走了东西,上楼,只需要一个黑暗的楼梯间背影,和从楼梯口拍他来到叔叔家敲门,中间过程观众也能自己补足,不需要留下所有路径。
全片都有还可以剪辑的地方。 用了主要篇幅来铺垫第一层,即生活是这样。因为铺垫足够,到第四层不算硬说教,但在王金的话里出现和结束都略快,不够舒展,因此造成很多人一个通篇绝望的印象。还有一些点,愤怒爆发得不够,会在落泪时突然停住节奏,没有缓和的跳到下一段。 四人的穿插和交集安排比较自然,但层次和侧重不算明显。主线应当是韦布,不知为什么要把第二线索的于城的一长段放在开头。也许是想做不同线交汇的感觉,但跟韦布与王金在楼梯口错身不同,于城的名字出现得不明显,导致这两条线感觉隔得很远,迟迟没有交点。就不如把于城放在朋友对韦布说不要得罪于帅他有个哥哥这后面。观众也会比较习惯一个主线第一时间出现,又贯穿到结尾的方式。 最后,影片有一个非常好的、可以说是学院式的结尾。韦布曾回答黄玲说,他踢毽子拿奖只是因为做别的事更无聊罢了。
我们在逃往二次元、游戏、追星、远方的枪声的同时,看一眼这样的电影,就能记起,这是我们实实在在面对的压力和困苦,对梦想的聆听才落在了一块足以伫立的土地上。原来我们是这样的普通人。 不知道现在这个版本是不是导演的最终剪辑。 结构是散文式的,在家尚可。但作为影院上映,除非快节奏扣人心弦,否则很难连续近四个小时把观众留在座位上。 有一些没有必要、没太多内容、可剪短的长镜头。举例奶奶家:韦布敲门没人应,走到后窗去拿钥匙,一个往后走和在后窗拿到的镜头足够,不需要中间镜头;韦布走到床头被遮挡,也许他实际是需要这么长时间去反应,这里也需要留白,但对于无法探头探脑的观众还是太长了;然后在门口的抽屉里取走了东西,上楼,只需要一个黑暗的楼梯间背影,和从楼梯口拍他来到叔叔家敲门,中间过程观众也能自己补足,不需要留下所有路径。
全片都有还可以剪辑的地方。 用了主要篇幅来铺垫第一层,即生活是这样。因为铺垫足够,到第四层不算硬说教,但在王金的话里出现和结束都略快,不够舒展,因此造成很多人一个通篇绝望的印象。还有一些点,愤怒爆发得不够,会在落泪时突然停住节奏,没有缓和的跳到下一段。 四人的穿插和交集安排比较自然,但层次和侧重不算明显。主线应当是韦布,不知为什么要把第二线索的于城的一长段放在开头。也许是想做不同线交汇的感觉,但跟韦布与王金在楼梯口错身不同,于城的名字出现得不明显,导致这两条线感觉隔得很远,迟迟没有交点。就不如把于城放在朋友对韦布说不要得罪于帅他有个哥哥这后面。观众也会比较习惯一个主线第一时间出现,又贯穿到结尾的方式。 最后,影片有一个非常好的、可以说是学院式的结尾。韦布曾回答黄玲说,他踢毽子拿奖只是因为做别的事更无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