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图
首页 > 短文故事

飞镜又重磨(8)(2)

我拼命的集中注意力,可就是无济于事。我告诉妈妈,可她却说我就是学习太累了,又说这不是不专心听课的借口,她说我一定是晚上不睡觉胡想事情了,还问我是不是谈恋爱了.......我没有,我真的没有.......我怎么会恋爱呢?有谁会喜欢上我这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听见耳边有奇怪的声音。是一个女人,在说话,喃喃低语,我不太能听清她说的什么,但总是能听见那个声音。我问我同桌,是不是有个女人在附近说话,他说没有。那时我就知道,我出现幻觉了......我不敢告诉妈妈。如果她的女儿是疯子,是精神病人,妈妈一定会被人耻笑的。我的妈妈也不会接受这样的女儿。我很想死掉。不是自杀。我不能自杀。如果我自杀了,妈妈也会被人议论的。我要在我的病的不明显的时候意外的死掉——车祸也好,事故也好,总之就是死的意外,在病情还不严重的时候。
这样大家只会感叹我红颜薄命,他们也不会议论妈妈,只会觉得我妈妈命苦。死掉!我要意外的死掉!” 原本抽泣的女孩尖叫了起来,一边尖叫一边用手抽打自己的身体。后来,吴邪就一直平静的看着女孩。十几分钟后女孩又恢复了平静。她向吴邪道歉,说自己早上真的有吃镇定类药物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会这样。女孩解释着,平静下来的眼神里是说不出的惊恐。直到听见吴邪说“没有关系,你的一切情绪在这里都是被接纳的”,那眼里的惊恐才慢慢的有了舒缓。女孩感到疲惫,宣泄情绪很耗费体力,她的血糖不允许她一直这样下去。于是吴邪就结束了这一次咨询。 这就是第一次咨询的过程。吴邪在脑子里整个过了一遍。女孩的母亲是大学教授,对女孩有很强的控制欲。 在吴邪收集的案例里,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背后的父母大多是老师、医生、公务员这样的职业。这样的来访者虽然家庭物质资源充足,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但他们的父母都有有一个共性,就是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希望。

飞镜又重磨(8)


并且在体制内,攀比孩子的风气也很严重。因而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强烈的来自父母的期望和压力。在他们眼里,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不变得优秀就会失去父母的爱。父母无法给他们提供温暖、安全且充满爱的环境。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严厉要求与苛责。心理学家霍妮把父母这样行为称为“基本罪恶”。而再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会感受到“基本焦虑”。因为童年的他们虽然恐惧这样的环境,但却不得不达成父母的要求,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对死的焦虑——他们还无法离开父母生存。于是就形成了基本焦虑。霍妮认为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更有可能得神经症。显然这位患者就是这样。 在吴邪思索的时候,瞎子已经走进来坐下了。 “第一位患者,我觉得可以用当事人中心治疗法,再辅助药物治疗。” “人本主义?这可是精神卫生中心,你能想到用人本主义的疗法,真是有趣。
” 人本主义的治疗强调咨询师减少技巧,更多的鼓励来访者讲述,咨询师在聆听过程中保持真诚 给予来访者无条件发积极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整合人格。而人本主义也是以研究成功的人、健康的人为主的。精神分析才是在研究精神病人中形成的。 不过,瞎子虽然质疑,吴邪却不觉得他会反对。 “精神疾病对人类进化会产生积极意义,我记得你在前几天发在C刊上的文章里这么说。” “不错。”瞎子笑了。 “很多精神类疾病患者,在罹患疾病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过人的天赋。比如躁郁症就被称作天才病,在躁狂发作的时候人会集中注意力的高效投入工作,抑郁发作时又会带来灵感。很多艺术家都是躁狂症患者。”瞎子补充道。 “所以,与其说是精神类疾病患者,不如说是有天赋但又十分痛苦的一群人。他们只是处于一种与大多数人不同的状态,所谓’有病’也是被’没病’的大多数人规定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