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图
首页 > 短文故事

刺史和州牧,到底是个什么官?(2)

2023-04-09网络小说科幻文学评论科普 来源:句子图
“县长”这个词看上去很现代,难道不该是县令吗?其实这个词是当年秦国发明的,所谓“大县称令,小县称长”,来到了秦汉时代如果见到一个人喊“县长”,千万不要奇怪。
把郡县制度贯彻最彻底的秦国,历经南征北战之后终于一统天下,然而好景不长就分崩离析。归根结底,原因还是由于春秋战国持续的时间过长,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尽管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郡县制度远比贵族分封要先进,但是这种思维惯性仍然让当时人们更愿意接受分封制慢慢消亡。
所以汉初刘邦分封韩信、英布等功臣,本质上是对历史惯性的妥协,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消灭这些诸侯国则是再次天下一统的需要。然而分封制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汉景帝时候的七王之乱就是它最后的反扑,一直到汉朝开国近百年的汉武帝时代才最终摆平,郡县制度大兴于天下。尽管仍然有封国存在,但实权已经掌握在朝廷任命的国相手里了。
汉朝的官位高低是按照工资水平定义的,不过发的工资并不是钱,而是粟米,所以当时就用工资粟米的多少来定义官阶。比如说官位最为尊贵的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正国级),俸禄一万石(实际到手的一年也就4000多石),稍微低一点的“九卿”(副国级),俸禄两千石,而郡守(或国相)们的俸禄比九卿稍低一级,也在“两千石”这个层次,相当于省部级。县令(或县长)更低,大概,最多的一千石,较少的在四百到六百石。

刺史和州牧,到底是个什么官?


不过郡县制的弊端也很快就显露了出来。因为战国时代的国家通常只有现在一两个省大小,一国只有十多个郡,国家管理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当这一套扩展到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时候,就有大问题了!汉朝全国有一百多个郡,地方上也就有一百多个省部级的高官,权力层次显得十分扁平而不严密。有可能一个人刚刚从县令升任郡守,过了两年就从郡守跳到了九卿,再过两年跳到三公,以我们今天的官场制度来看完全是不可能的。
最要命的是,以古代的通讯、交通状况,中央政权要一下子管理一百多个直属单位,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另一方面,郡守的权力又特别大,可以自己招募官吏,还有权举荐孝廉,完全有机会把整个郡搞成自己的独立王国。秦朝之所以最终崩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试图管理所有的郡县,强行贯彻领导意图,最后按下葫芦浮起瓢,活活累死了。汉朝初年的文帝、景帝之所以不肯多折腾,恐怕也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眼不见心不烦,让郡守们自己玩就好。
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制约地方的郡守们。他把全国分成了十三个州,每个省有七八个郡,然后给每个州派驻了一位“刺史”。不过“刺史”并不是地方官,而是监察官,从“刺”的意思我们就能看出来,“刺探”就是暗中打探、检举不法嘛。刺史的职责很明确,就是用来监督这帮两千石的郡守高官,发现问题以后随时向中央汇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