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传奇:第二集】夜叉·太子·弑父·明王·莲花座·抛绣球——早期佛教中的哪吒(14)
第一千九百十六唐崇圣寺佛牙碑【孙朴撰,王平君行书,上三碑皆大中立】
最为详细的版本出自郑綮(卒于公元899年)的《开天传信记》,在现代对哪吒的研究中经常被学者们引用: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
通过与寺庙举办的佛牙供养会相结合的方式,那吒的信仰在长安一隅得以保存,没有在五代十国的战火中如他在于阗的遭遇一样被人们所遗忘。北宋的钱易(公元968~1026年)在《南部新书》里写到,崇圣寺在每年的四月八日至十五日都会举行供养这枚郍吒太子赠给道宣的佛牙的供养会:
贞元后,每岁二月八日,总章寺佛牙开,至十五日毕。四月八日,崇圣寺佛牙开,至十五日毕。此牙即郍吒太子上宣律师者。
于阗之赴会图也好,崇圣寺之献佛牙也罢,这两种版本终归只是极度冷门的早期原始阶段,真正使那吒这个人物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是在中晚唐时期一跃成为汉传佛教主流的禅宗。
这群玩梗与接梗(打禅机)已经到了魔怔的程度、不喜欢说人话的家伙,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就非常喜欢将那吒作为一个梗来使用——这一举动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最早将那吒运用到禅语的,是活跃于晚唐的大同禅师(公元818~914年):
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吒本来身。
最为详细的版本出自郑綮(卒于公元899年)的《开天传信记》,在现代对哪吒的研究中经常被学者们引用: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
通过与寺庙举办的佛牙供养会相结合的方式,那吒的信仰在长安一隅得以保存,没有在五代十国的战火中如他在于阗的遭遇一样被人们所遗忘。北宋的钱易(公元968~1026年)在《南部新书》里写到,崇圣寺在每年的四月八日至十五日都会举行供养这枚郍吒太子赠给道宣的佛牙的供养会:
贞元后,每岁二月八日,总章寺佛牙开,至十五日毕。四月八日,崇圣寺佛牙开,至十五日毕。此牙即郍吒太子上宣律师者。
于阗之赴会图也好,崇圣寺之献佛牙也罢,这两种版本终归只是极度冷门的早期原始阶段,真正使那吒这个人物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是在中晚唐时期一跃成为汉传佛教主流的禅宗。
这群玩梗与接梗(打禅机)已经到了魔怔的程度、不喜欢说人话的家伙,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就非常喜欢将那吒作为一个梗来使用——这一举动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最早将那吒运用到禅语的,是活跃于晚唐的大同禅师(公元818~914年):
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吒本来身。